近日,消费者黄先生在某购票APP上花费3129元购买北京至厦门的机票后,发现同一航班在另一平台仅售570元,价差高达2559元。黄先生立即联系平台客服,对方回应称差价源于“异常出票”,并解释称机票价格因航空公司舱位调整实时浮动。黄先生随后向12326民航服务质量监督平台投诉,平台于同年年底退还了差价2559元,但未退还黄先生原支付的3129元,也未履行“退一赔三”的承诺。黄先生表示,尽管已收到差价退款,但至今未获得额外退款及赔偿,目前正考虑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类似事件并非个例。近年来,消费者在不同平台或不同账号间购票时,常发现价格差异巨大,甚至出现“大数据杀熟”现象。例如,有用户在不同账号订同一航班时,价格差价高达930元。平台客服多以“优惠券”“账号等级”等理由解释,但消费者普遍认为存在价格歧视。此类问题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也引发公众对平台监管的质疑。
尽管平台在部分案例中已退还差价,但消费者仍面临退款、赔偿等后续问题。专家指出,单纯的价格差异不违法,但若存在隐瞒真实价格、捆绑销售等行为,则可能构成价格欺诈。消费者在购票时应多平台比价,积极维护自身权益,同时呼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减少此类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