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部分金融机构陷入“内卷式”竞争的恶性循环,表现为价格战、低质服务、过度营销等行为频发。为扭转这一趋势,广东、安徽、宁夏、浙江宁波等地金融监管部门与行业协会相继发声,整治“内卷式”竞争,抵制不正当竞争手段,推动金融业回归理性、健康发展的轨道。
广东作为“反内卷”的先行者,率先打响了这场攻坚战。7月初,广东金融监管局召开辖内银行业、保险业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座谈会,探讨维护行业秩序及防止“内卷式”竞争的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7月24日,广东金融监管局党委委员黄海晖在新闻通气会上表示,今年以来,该局纵深推进、重拳整治行业乱象,旗帜鲜明反对“内卷式”竞争。广东银行业同业公会也迅速行动,提出“1+3+N”制度体系,通过监管部门出台负面清单、行业协会制定自律公约、各业务领域落实自律举措等方式,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整治机制。
与此同时,安徽省池州市银行业协会也在金融监管分局指导下,印发了《池州市银行业“反内卷、强自律、优环境”行动方案》,集中整治辖内银行业“内卷”问题。福建省银保业务自律公约、安徽省银行业协会与保险行业协会联合发布的《反内卷联合倡议书》等举措,也显示出各地对“反内卷”工作的高度重视。
在具体实践中,广东银行业不仅在制度层面发力,还在执行层面采取了实质性措施。例如,平安银行广州分行于7月22日召开反“内卷式”竞争宣导会议,并组织全行员工签署承诺书,明确抵制恶性价格战、虚假宣传等行为。此外,广东省保险协会还发布了《广东保险业防止“内卷式”竞争自律公约》,从费用管理、业务规范、考核管理等方面提出多项倡议,强化行业自律。
从监管层面来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也在加大处罚力度,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数据显示,截至7月24日,广东金融监管局今年上半年共作出处罚决定125项,处罚机构129家次,涉及存贷利率合规性、公司治理、资产质量等重点领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也开出多张“千万级罚单”,对违反保险条款、费率规定等行为的机构进行严厉惩处。
业内专家指出,“反内卷”并非否定竞争,而是重塑竞争逻辑,引导金融机构从“拼价格”向“拼服务”转型,通过挖掘下沉市场潜能、优化金融服务质效、数字化转型赋能等方式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例如,招商银行在净息差持续压降的背景下,正面临盈利压力,亟需通过提升服务效率、优化客户体验、强化风险管理等手段构建核心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雷军在两会期间的发言也为“反内卷”提供了新的视角。他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技术创新和全球市场拓展,避免同质化低效竞争,实现更大增量。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金融业,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服务升级和生态共建,才能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金融业“反内卷”已从口号走向实践,多地探索出了一条回归理性、注重服务、强调质量的转型之路。未来,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和行业自律的加强,金融业有望摆脱“内卷”泥潭,迈向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