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国投资者对海外资产配置需求的不断增长,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基金的规模持续扩大,成为公募基金市场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截至2025年6月末,中国境内QDII基金总规模已达6837.73亿元,再创历史新高。这一成绩不仅反映了投资者对跨境投资的浓厚兴趣,也体现了QDII基金在助力中国机构投资者“走出去”方面的重要作用。
从历史数据来看,QDII基金的发展经历了多次高峰。2023年二季度末,QDII基金规模达到3609亿元,创下历史新高。2024年全年,QDII基金规模猛增1943.36亿元,同比增幅高达46.61%。这一增长趋势表明,QDII基金已成为投资者进行全球资产配置的重要工具。尤其在2024年,随着美股、港股等市场的持续走高,QDII基金的表现尤为亮眼,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
QDII基金的快速扩张主要得益于场内QDII-ETF的暴力增长。数据显示,2015年底,场内的QDII-ETF占QDII基金比重仅11%,而最新这一数值已上升至63%,成为整个QDII基金体系的核心支撑。其中,规模超百亿的QDII-ETF有10只,基本投向港股和美股市场,如跟踪中国互联网50的中概互联网ETF(513050.SH ),其规模接近366亿元。这些基金的优异表现,进一步推动了投资者对QDII基金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尽管QDII基金规模持续攀升,但投资者也需警惕其潜在的风险。近期,部分QDII-ETF出现了较高的溢价现象。例如,标普消费ETF(159529.SZ )的溢价率已逼近20%,而纳斯达克ETF(513300.SH )的溢价率也超过10%。这种高溢价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QDII基金有额度限制,当外汇额度用尽时,场外申购暂停,投资者便涌入场内交易,导致供需失衡,从而推高了产品的溢价率。长期来看,场内基金的交易价格会向基金单位净值回归,但短期内投资者仍需谨慎。
从基金公司的布局来看,QDII基金已成为公募基金公司的重要产品线。Wind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场共有253只QDII基金,占全市场公募基金的1.18%。2023年,新发QDII基金数量达到37只,刷新了历年新高,募集规模也超过了去年全年。基金公司纷纷加快布局,如华宝基金、摩根资产管理、景顺长城基金等均在年内成立了多只新QDII基金。此外,证监会也陆续核准了多家基金公司的QDII资格,如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进一步推动了QDII基金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QDII基金的投资方向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除了传统的宽基指数基金,如标普500指数ETF、纳斯达克100ETF等,QDII基金还涵盖了医药主题基金、黄金主题基金、电竞主题基金、人工智能主题基金等多种类型。这种多样化的投资策略,使得投资者能够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和收益预期,选择适合自己的QDII产品。
然而,QDII基金的高收益背后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例如,部分早期成立的QDII基金,由于投向港股和中概股,受市场震荡影响较大,目前仍有50只基金的净值低于1元。因此,投资者在选择QDII基金时,应充分了解其投资标的和风险收益特征,合理配置资产,避免盲目跟风。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和投资者全球化意识的增强,QDII基金有望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基金公司也在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投研能力,以满足投资者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同时,监管机构也在积极完善相关政策,为QDII基金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QDII基金规模的持续增长,不仅反映了中国投资者对海外资产配置的积极态度,也为公募基金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然而,投资者在享受QDII基金带来的收益的同时,也应保持理性,做好风险控制,实现资产的稳健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