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市场监管总局在周五晚间突然约谈了饿了么、美团、京东三家外卖平台企业,要求其落实主体责任,理性参与竞争,构建多方共赢的生态体系,促进行业健康持续发展。这一举动被外界解读为对近期“外卖大战”中非理性补贴行为的直接干预。选择在周五约谈,显然是为了在“疯狂星期六”这一消费高峰来临前,为市场“降温”。
事实上,这场“外卖大战”并非首次。早在2025年5月,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就已经对三家平台进行过约谈,但此后不久,外卖平台却迅速加大了补贴力度,订单量猛增,进入了更加激烈的“内卷”阶段。如今,政府再次出手,是否意味着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将走向终结?
从历史经验来看,政府的介入往往伴随着平台补贴的激增。例如,在2018年,滴滴外卖上线后,美团、饿了么、滴滴纷纷推出巨额补贴,导致市场陷入“烧钱大战”。当时,美团甚至质疑滴滴的数据造假,双方互不相让,战争持续了数月之久。而如今,随着京东加入战局,这场“三国杀”变得更加复杂,各方都在通过价格战、补贴、流量争夺等方式争夺市场份额。
然而,这种“非理性竞争”不仅消耗了大量资本,也对商家和消费者造成了深远影响。一方面,商家面临“二选一”等不公平竞争压力,被迫接受平台的不合理条款;另一方面,消费者虽然享受到了低价的外卖服务,但长期的低价竞争也导致了商家利润下降,甚至被迫退出市场。此外,外卖骑手的工作强度也在不断上升,许多骑手在高强度的工作下难以兼顾生活与家庭。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外卖大战”已经不仅仅是商业层面的竞争,更是一场涉及资本、平台、商家、骑手、消费者等多方利益的复杂博弈。一些观点认为,这场战争的初衷是好的,希望通过激烈的竞争推动行业进步,但方式上却显得过于激进。例如,有分析指出,这场“大战”可能耗资千亿,是一场“过时的战争”,因为其本质上是资本对市场的过度干预,而非真正的技术创新。
从长远来看,外卖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平台企业应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避免陷入“烧钱换市场”的恶性循环。同时,政府也应加强监管,确保市场竞争的公平性,防止“二选一”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发生。此外,消费者权益保护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平台应优化客服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尤其是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尽管政府此次的介入可能暂时遏制了补贴大战的势头,但要真正实现“外卖战争”的终结,还需要更多时间的沉淀与制度的完善。正如一位行业分析师所言:“这不是政府部门第一次下场,但每一次的介入都可能带来新的变数。” 未来,外卖行业能否走出“内卷”,走向理性竞争,仍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