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财经曝光的“解压软泥玩具”因散发刺鼻气味、含硼砂等有毒成分,被指为“毒”玩具,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此类玩具风靡市场,却因缺乏安全监管,成为儿童健康的潜在威胁。与此同时,捏捏乐等“解压神器”也因“食品级硅胶”宣传误导消费者,实则暗藏风险。央视多次曝光的“毒”玩具现象,揭示了儿童玩具安全问题的严峻性。
解压软泥玩具以“解压”为卖点,但其成型水含硼砂,可能引发儿童皮肤过敏、呼吸道刺激等问题。部分产品无厂名、无合格证,属于“三无”产品,安全隐患突出。类似问题在捏捏乐等解压玩具中同样存在,商家以“食品级硅胶”为噱头,掩盖其实际成分风险。此类“毒”玩具的泛滥,反映出市场监管与消费者认知的双重漏洞。
央视多次曝光的“毒”玩具问题并非孤立。2023年央视点名的十种危险玩具中,含硼玩具、荧光棒等均因有害物质被曝光。此外,2025年央视揭露的“新毒物”事件再次警示公众:儿童玩具安全需多方共治。专家指出,儿童玩具安全问题涉及生产、流通、监管等多环节,需形成合力防范风险。
面对“毒”玩具泛滥,消费者需提高警惕,选择正规品牌产品,避免购买“三无”产品。家长应增强安全意识,通过科学育儿知识保护儿童健康。同时,监管部门需加强执法力度,严惩违法企业,推动玩具行业规范发展。唯有多方协作,才能为儿童营造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毒”玩具的频现,暴露出儿童安全问题的复杂性。从解压软泥到捏捏乐,从荧光棒到含硼玩具,每一次曝光都敲响警钟。唯有以科学认知、严格监管和全民参与,才能守护儿童健康成长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