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4日,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刘中夫透露,我国疾控系统已通过“多病共检专病提报系统”,实现了对艾滋病、乙肝、丙肝和梅毒等四种传染病的全国性追踪。该系统通过身份证信息与疾病检测结果进行关联,实现跨区域、跨地域的疾病信息查询与追踪。这意味着,一旦某地医疗机构检测出相关传染病阳性结果,系统将自动在患者身份证信息中生成加密提示标记,便于各地疾控部门和医疗机构进行快速调阅和处理。
这一机制的实施,旨在解决流动人口跨区域诊疗时的信息断层问题,提升公共卫生防控效率。例如,当感染者跨省就医时,接诊医生可通过身份证调阅权限立即获取既往病史,避免重复检测和延误治疗。此外,该系统还能帮助疾控部门精准锁定高危人群活动轨迹,实现从“事后追溯”向“事前预警”的转变。
然而,该机制也引发了公众对个人隐私与公共卫生平衡的讨论。有观点认为,身份证号码作为疾病追踪的关键词,既可能带来公共卫生领域的福音,也可能引发隐私泄露的风险。为此,部分专家建议在技术应用中引入“去标识化”技术,如将身份证号转化为不可逆的加密字符串,以降低数据泄露风险。同时,也有建议通过立法明确信息采集的“负面清单”和查询权限管理,以保障公民隐私权益。
尽管存在争议,但该系统作为响应《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规划(2024-2030年)》等政策的具体实践,体现了国家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创新尝试。未来,如何在保障公民健康权利与个人隐私之间找到平衡点,仍是公共卫生政策制定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