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鹿邑县范庄村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因发布“端着碗去村民家中蹭饭”的系列视频走红网络,被网友称为“蹭饭书记”。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讨论,也引发了对“蹭饭赛道”现象的反思。
“蹭饭书记”董桂林的走红并非偶然。他通过与村民的互动,展现了驻村书记的亲民形象,也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他不仅在视频中展现了与村民的真诚互动,还通过视频带货、宣传本地产品,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他的“蹭饭”行为被网友称赞为“有温度、有智慧、有情怀”。
然而,“蹭饭”现象的迅速走红,也催生了“蹭饭赛道”的兴起。一些网络主播和村干部纷纷效仿,试图通过“蹭饭”获取流量和关注。然而,部分“蹭饭”行为却出现了“蹭饭变味”的现象。一些主播和村干部在蹭饭过程中,不仅给村民带来负担,还存在扰民、侵犯隐私等问题。一些主播甚至利用“蹭饭”进行流量炒作,甚至出现“黑流量”现象。
对此,专家指出,网络平台和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监管,引导“蹭饭”行为回归正轨,避免“蹭饭”变成“蹭饭赛道”的“黑流量”。同时,公众也应理性看待“蹭饭”现象,避免盲目跟风,尊重他人隐私和权益。
“蹭饭书记”董桂林的走红,展现了基层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真挚互动,也反映了网络时代下“接地气”的传播方式。然而,“蹭饭”现象的健康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既要鼓励正能量,也要规范行为,避免“蹭饭”变成“蹭饭赛道”的“黑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