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广东一名男子在湛江种植的猴面包树经过18年精心培育,终于有两棵树木达到结果标准,标志着这一生态种植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该男子自2007年起在湛江麻章区种植约1000亩猴面包树,初衷是通过生态修复和防风固沙,同时探索树木结果的可行性。
猴面包树是一种耐旱、适应性强的树种,原产非洲,但近年来在广东气候条件下成功生长。据林荣振(种植者)介绍,最开始的树苗仅如手指粗,如今已长成胸径超1米的高大树木,部分果实重达十几斤,单棵挂果量达两百多个。
目前,麻章区的猴面包树林中已有两棵树木达到结果标准,其余树木也陆续进入结果期。这一成果得益于当地温暖湿润的气候和适宜土壤条件,使果实品质超越非洲原产地。
种植过程充满挑战。林荣振从2007年引进马达加斯加的树苗开始,历经18年风雨,期间需应对台风、病虫害等自然威胁。例如,2016年台风“莫兰蒂”曾导致部分果实被毁,但树木仍存活并继续生长。
这一项目不仅具有生态价值,还探索了农业与生态修复的结合。猴面包树果实可食用,且耐旱特性使其成为防风固沙的理想选择。未来,种植者计划扩大种植规模,进一步优化种植技术,以实现更大规模的生态与经济双重效益。
18年的坚守终见成果,这一案例为生态种植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类似项目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