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历史性地达到79岁,标志着我国在卫生健康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最新数据,2024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较2020年提高1.1岁,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持续改善。这一成就不仅体现了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显著进步,也反映了“十四五”规划目标的提前实现。
从“十二五”到“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每五年增长一岁,累计提升显著。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在53个中高收入国家中排名第4位,国际比较中表现突出。民政部发布的《2024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也显示,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但人均预期寿命的提升为老年人晚年生活提供了更多保障。
国家卫健委在2025年9月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指出,2024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较2019年提升1.7岁,五年间改善速度显著。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我国卫生健康政策的持续优化,也体现了国家在医疗资源投入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方面的成效。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的提升与人口老龄化趋势并行。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3.1亿人,占总人口的22.0%,老龄化问题依然严峻。然而,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为应对老龄化提供了重要支撑,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在政策支持方面,“十四五”规划期间,我国将卫生健康事业作为重点发展领域,通过加强医疗资源投入、优化医疗服务体系、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等措施,为人均预期寿命的提升提供了坚实保障。未来,随着政策的进一步深化,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有望继续稳步提升。
综上所述,2024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是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里程碑式成就。这一成果不仅体现了国家在卫生健康领域的持续努力,也为全球中高收入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