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公募基金行业迎来了一波“绩优基金经理密集出走”的浪潮。从安信基金的张翼飞、景顺长城的鲍无可、华商基金的周海栋,到中银国际证券的白冰洋、中庚基金的丘栋荣,这些在各自领域深耕多年、管理规模庞大、业绩表现优异的基金经理纷纷选择离开原平台,引发了市场对人才流动与行业发展的广泛关注。
从离职原因来看,除了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外,基金经理的出走也与整个基金行业的变革密切相关。随着《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政策的出台,行业正逐步从“明星光环”向“平台制胜”转变。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开始重视投研团队的建设,强调平台化、一体化、多策略的投研体系,以提升整体投研能力,减少对单个基金经理的过度依赖。
与此同时,部分绩优基金经理选择跳槽至头部基金公司或投身私募领域。例如,今年1月从建信基金离职的周智硕,选择加入广发基金;而中加基金的冯汉杰、嘉实基金的苏文杰也相继加入广发基金,进一步加剧了行业内部的人才流动。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基金经理个人职业发展的多样化,也体现了行业对人才的激烈争夺。
值得注意的是,基金经理的离职并非都是“被迫”或“被动”的结果。许多绩优基金经理在离职前,其管理的基金规模庞大,业绩表现稳定,甚至在市场波动中仍能保持良好的回撤控制。例如,张翼飞管理的安信稳健增值混合基金,自2015年成立以来,年化回报超过6%,最大回撤不到8%,显示出其在绝对收益投资方面的专业能力。然而,即便如此,他们仍选择离开,可能是为了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或是为了探索新的投资理念和管理模式。
从行业整体来看,基金经理的频繁变动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中小基金公司可能因失去核心人物而面临“失血”风险,另一方面,投资者也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基金经理的去留,关注基金公司的整体投研实力和产品业绩。正如睿远基金创始人陈光明所言:“资产管理行业的经营之道:一是对内经营人才;二是对外经营信任。”在绩优基金经理流动常态化的背景下,公募行业唯有通过平台化建设筑牢人才根基,才能获得投资者长久的信任,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与此同时,基金经理的离职也催生了新的机会。一些原本由明星基金经理主导的产品,如今由新人接任,这为年轻基金经理提供了更多展示才华的舞台。例如,华安基金的许瀚天、文康等纷纷升任基金经理,2023年开始管理基金的李杨也迎来了自己的第一只新发基金。这种“新人崛起”的趋势,不仅有助于缓解行业对“明星基金经理”的过度依赖,也为公募基金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历史经验来看,基金经理的“出走”并非新鲜事。早在2007年,嘉实基金的明星基金经理赵军便与同事一起创办了淡水泉,开启了公募基金经理“奔私”的第一波热潮。此后,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选择创业或转道私募,以追求更高的自由度和更大的发展空间。然而,这条道路并非坦途,许多“奔私”基金经理在创业过程中面临资金、人才、市场等多重挑战,最终有的成功,有的黯然离场。
面对这一趋势,基金公司也在积极调整策略。一方面,它们通过加强投研团队建设,提升整体投研能力,以应对核心人才出走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它们也通过推出发起式基金、优化考核激励机制等方式,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例如,天弘基金副总经理聂挺进指出,唯有通过流程化、平台化、智能化的科学投研体系,才能实现业绩“可追溯、可复制、可预期”的核心目标。
公募绩优基金经理的密集出走,既是行业人才流动常态化的体现,也是公募基金行业“去明星化”趋势加速的标志。在这一过程中,基金公司需要在人才引进与团队建设之间找到平衡,而投资者也需要理性看待基金经理的去留,关注基金公司的整体实力和产品业绩。只有这样,公募基金行业才能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