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泛海控股及其董事长卢志强再次成为舆论焦点。根据天眼查法律诉讼信息显示,卢志强被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恢复执行,执行标的高达49.4亿余元。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泛海控股债务问题的持续发酵,也反映出其在金融、地产等多领域的经营困境已进入新阶段。
泛海控股曾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巨鳄”,其创始人卢志强一度以300亿身价位列富豪榜第五,掌控40余家上市公司,涉足地产、金融、能源等多个领域。然而,随着房地产行业调控政策的收紧以及金融业务的过度扩张,泛海控股逐渐陷入亏损泥潭。2020年至2022年,公司连续三年亏损,累计亏损金额高达240亿元。2022年,公司预计亏损70亿至100亿元,负债率高达89.17%,资产负债表上的“窟窿”不断扩大。
2023年2月,泛海控股因信息披露违规被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处以严重警告,暂停其债务融资工具相关业务一年,并对信息披露负责人予以警告。同年4月,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发布限制消费令,卢志强及泛海控股多家子公司被限制高消费。2023年12月,泛海控股预重整程序终结,标志着其正式进入破产清算的倒计时。
此次被恢复执行的49.4亿元债务,涉及民生银行、大连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的贷款纠纷。2023年1月,民生银行北京分行就曾起诉泛海控股及卢志强,要求偿还69.18亿元的贷款本金。此外,泛海控股还因涉嫌国资流失问题被国家相关部门调查,其9000万银行存款和多家股权被冻结,多家房产也被查封。这些事件不仅牵涉到泛海控股自身的财务危机,也引发了外界对其与联想集团之间历史交易的质疑。
卢志强本人也深陷债务泥潭。2019年4月,他被恢复执行49.9亿元,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个人债务执行案例之一。如今,这一数字再次上升至49.4亿元,显示出其个人信用状况的持续恶化。尽管卢志强曾担任民生银行副董事长,并在金融界拥有广泛人脉,但如今他已无法再以“资本大佬”的身份自居。
泛海控股的危机不仅是一次企业经营的失败,更是整个泛海系商业帝国的崩塌。从山东首富到资不抵债,卢志强的发家史与泛海控股的兴衰轨迹紧密相连。如今,随着公司股价从最高点的3元跌至不足1元,7万多名股东深套其中,损失惨重。而卢志强本人也从“中国资本市场深潜的巨鳄”变为“教科书式操作”的失败者。
泛海控股及卢志强被恢复执行49.4亿元,不仅是法律层面的追责,更是对泛海系多年经营漏洞的集中爆发。这场“清算”或将牵出更多未解的谜团,也让人不得不反思:在资本扩张与监管缺失的夹缝中,企业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