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涌现出新的增长点,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不规范的操作和潜在的行业风险。2025年7月,路透社与多家媒体相继报道,指出哪吒汽车和极氪汽车涉嫌通过提前预定销售、虚增销量的方式以达成激进的销售目标。这一事件不仅引发了行业内的广泛关注,也再次敲响了市场监管的警钟。
根据相关报道,哪吒汽车在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期间,至少提前售出64,719辆汽车,占其在这15个月内报告的11.7万辆销量的一半以上。这些车辆并未实际交付给消费者,而是通过在销售前安排保险,将车辆登记为已售出状态,从而在账面上虚增销量。这种做法被称为“零公里二手车”,即车辆在未被买家购买的情况下就被登记为已售出。类似地,吉利旗下高端品牌极氪也采用了类似手段,在厦门等地预定了大量早期销售。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也对消费者的权益造成了潜在威胁。一方面,虚增销量可能导致企业对市场需求的误判,进而影响资源配置和产品开发方向;另一方面,消费者在购买车辆时可能面临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的不确定性。此外,这种行为还可能引发法律风险,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日益严格的背景下,提前确认销量的行为可能被认定为欺诈。
面对这一问题,国家相关部门迅速作出回应。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将严厉打击此类行为,禁止汽车在登记销售后六个月内转售。同时,国家媒体也对这种非理性竞争行为进行了批评,呼吁行业回归理性发展轨道。然而,尽管监管层态度明确,但目前仍缺乏具体的处罚措施和追责机制,使得部分企业仍抱有侥幸心理。
值得注意的是,哪吒汽车和极氪汽车并非首次陷入销量争议。此前,哪吒汽车曾因广告宣传问题被罚款,而极氪汽车也因销量目标过高而受到质疑。此次事件再次暴露了企业在追求短期业绩的过程中,忽视了长期品牌建设和消费者信任的积累。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随着技术门槛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更应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升,而非通过虚假手段获取市场份额。
从行业角度来看,哪吒汽车和极氪汽车的虚增销量行为反映出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一方面,部分企业为了冲刺销量目标,采取了不正当手段,以获取短期利益;另一方面,市场供需失衡、产能过剩等问题也加剧了企业的竞争压力。在这种背景下,企业更应加强自律,遵守行业规范,通过提升产品力和品牌力来赢得市场认可。
哪吒汽车和极氪汽车的虚增销量事件不仅是一起企业行为失范的个案,更是对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次警示。只有在公平、透明、健康的市场环境中,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消费者也能真正享受到优质的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