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中国股市在AI、人形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持续走强,外资机构纷纷上调对中国市场的评级,并加大对中国资产的配置力度。从政策支持、经济复苏、企业盈利改善到估值优势,多重因素共同推动外资机构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不断升温。
2025年初以来,高盛、德意志银行、摩根士丹利、贝莱德等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密集发布研究报告,看好中国股市的长期投资价值。例如,高盛在2025年2月表示,A股有望在未来三个月内反超港股,预计将带来约2%的超额回报。同时,高盛还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将继续推动H股受益,而A股与H股的估值差距正在逐步收窄,这为A股提供了更大的定价重估空间。
与此同时,外资机构的“唱多”也伴随着实际行动上的“做多”。2024年5月,北向资金连续多日净买入宁德时代、贵州茅台等核心资产,显示出外资对中国消费、医药、科技等高成长性行业的强烈兴趣。此外,瑞银、富达、摩根大通等机构也频繁发声,认为中国股市的估值水平相对合理,具备较强的上行潜力。
从政策层面来看,中国政府持续出台利好措施,包括优化跨境市场互联互通渠道、支持境外机构投资境内科技型企业、降低房地产市场风险等,这些政策为外资机构提供了更广阔的配置空间。特别是在房地产市场趋于稳定、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增强的背景下,中国资产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值得注意的是,外资机构的看多态度并非没有争议。部分分析师指出,尽管外资机构普遍看好中国资产,但其中也存在“乌鸦嘴”的风险,即某些机构在短期内可能因市场波动而调整立场。因此,投资者在关注外资动向的同时,仍需保持理性判断,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进行投资决策。
从市场表现来看,外资的持续流入已经对A股市场产生了积极影响。2025年2月,A股在DeepSeek概念的推动下实现技术性牛市,收复3300点。此外,港股中的中芯国际、阿里、腾讯等科技核心资产也表现强劲,显示出外资对中国科技行业的高度认可。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复苏、企业盈利改善以及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中国资产的吸引力有望进一步增强。外资机构的持续看好和资金流入,将为中国股市注入新的动能,推动其在2025年及以后继续保持稳健增长。
外资机构的持续唱多和做多,不仅反映了全球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也为A股市场带来了新的上涨动力。在政策支持、经济复苏和技术创新的多重推动下,中国资产有望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