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涉及“干儿子”继承遗产的案件引发社会关注。九旬老太在遗嘱中将财产留给“干儿子”,但法院判决该遗嘱无效。法院认定,该男子为阻断老太与家人联系,曾长期干扰其与亲属的沟通,并在老太去世后将她的骨灰撒在山野,严重违背道德和法律。法院认为,该男子并非老太的法定继承人,其行为涉嫌伪造遗嘱、妨碍继承人权益,故判决遗嘱无效。此案引发社会对遗嘱真实性及继承人权益保护的广泛关注。
在类似案件中,法院也多次判决类似遗嘱无效。例如,有案例显示,老人立遗嘱不给再婚妻子遗产,法院也判决无效。法院指出,遗嘱若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违背公序良俗,将被认定无效。此外,继承权的放弃也需谨慎,否则可能因未履行法定义务而被认定无效。
这些案例表明,法院在处理遗产继承案件时,不仅关注遗嘱的形式和内容,更注重保护继承人的合法权益和家庭关系的和谐。对于“干儿子”等非法定继承人,若无合法依据,其继承请求往往难以得到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