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一名姓“苟”的女子因“苟”字谐音问题,影响其工作与生活,向有关部门申请改姓“敬”,但未获批准。该事件引发了公众对姓氏、姓名权与社会歧视问题的广泛讨论。
据媒体报道,该女子表示,由于“苟”姓在日常生活中常被误解为“小苟”“老苟”,甚至在职场中受到歧视,影响了她的职业发展和心理健康。她曾尝试通过改姓“敬”来改善生活,但户籍管理部门以“不符合自然人姓氏变更的相关法律规定”为由,未予批准。
法律专家指出,“苟”姓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姓氏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记载,且在法律上并无不当之处。因此,以“影响生活”为由改姓,法律上难以支持。
尽管如此,类似事件并非孤例。近年来,有报道指出,因姓氏读音或社会偏见,部分人选择改姓或改名以规避歧视。例如,有家长因担心孩子受嘲笑而考虑改姓,也有成年人因工作交流不便而选择改名。
此次事件反映出,姓氏不仅是个人身份的象征,也与社会认同、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然而,姓名变更需遵循法律程序,不能随意更改。公众对姓名权与社会公平的讨论仍在持续。
姓氏承载着文化与历史,也承载着个人的尊严与权利。在尊重法律与传统的同时,社会也应关注个体因姓氏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推动更加包容与理解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