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光伏行业在多重压力下持续调整,产业链各环节价格波动明显,企业经营状况呈现显著分化。从目前披露的业绩预告来看,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等主产业链环节几乎全线亏损,而辅材环节则相对稳定。与此同时,下游环节相较于上游略有改善,行业整体呈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这种分化不仅反映了市场供需关系的剧烈变化,也预示着行业洗牌加速,落后产能将逐步出清。
从具体数据来看,头部企业在技术、管理、协同效应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部分企业已开始实现业绩修复。例如,中信证券研报指出,在OPEC+增产背景下,原油市场供需格局或将维持宽松状态,但光伏行业仍需关注全球能源转型趋势。此外,随着硅料价格回升,垂直一体化企业利润空间有望扩大,为行业复苏提供一定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光伏行业在2020年也曾经历过类似的价格波动与业绩分化。当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光伏企业面临销量下滑、产能扩张等问题,但晶澳科技等头部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和市场拓展能力,实现了业绩大幅增长。而2023年,随着技术迭代加快,新老产能交替频繁,行业供需关系进一步恶化,终端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导致硅片、电池、组件等环节亏损加剧。中原证券研究所预测,若产业链价格持续低迷,财务状况脆弱、技术落后的企业将面临停产或退出风险,行业实际供需将趋于平衡。
2024年,光伏行业再次迎来业绩分化高潮。晶澳科技因市场竞争加剧,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导致主营业务毛利大幅下降,存货跌价准备增加,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亏损8-12亿元。相比之下,头部企业如协鑫集成则凭借N型TOPCon技术领先和全球化运营优势,实现经营业绩大幅增长。这种分化趋势表明,光伏行业正从“价格竞争”向“价值竞争”转型,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
从政策层面看,欧盟等地区的储能政策动态也为光伏行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尽管短期内价格压力仍存,但长期来看,全球能源转型趋势不可逆转,光伏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前景依然广阔。同时,随着装机旺季的临近,组件厂将进入补库周期,预计短期内各环节价格将保持坚挺向上态势。
光伏行业在2025年上半年的深度调整中,头部企业凭借技术、管理、协同等多方面优势,逐步走出困境,而二三线企业则面临更大的业绩与资金压力。未来,随着行业洗牌的持续推进,光伏产业链有望在供需平衡中实现理性回归,为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